解放军将帅最怕履历有什么污点?没有可以授中将,有了只能当大校

在解放军乃至所有党员的履历中,所有人都害怕履历上有“脱队”、“脱党”环节。

一旦履历上有了“脱队”、“脱党”环节,那么除非这一时间段里能找到非常可靠的证明人,不然的话,“脱队”、“脱党”环节就会成为人事任免上的无形枷锁。

不管当事人如何表白自己“脱队”时如何坚定,如何积极的寻找部队,如果没有足够可信的证明人,这一段经历就像是一个包袱,会伴随当事人一生。

更可怕的是,这一段“脱队”经历就会导致当事人在今后的晋升过程中面临一个“玻璃天花板”,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知道这个“玻璃天花板”存在,就连当事人心里也清楚。

之前我介绍了为四野在东北战场横扫国民党军立下了汗马功劳,甚至可以说贡献不逊色于林彪的解放军电侦天才曹祥仁。

他虽然持才傲物,但是他的履历可以说干干净净,虽然他因为种种原因,在建国后离开了军队系统,但是20世纪60年代林彪曾希望他回归军队,支持总参电侦和情报工作,并且表示可以给他补授中将军衔。

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,曹祥仁没能重返电侦工作,但是至少说明曹祥仁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的四野副参谋长、所立下的赫赫军功,在相关领导看来,值得一个中将军衔。

然而令人扼腕的是,同样和曹祥仁一样,被誉为“电侦三杰”的邹毕兆就因为1946年有一个月的“脱队”经历,并且这一个月“脱队”经历找不到可信的证明人,使得他不但从此再也不能从事拿手的电侦工作,还影响到了他本人的授衔,1955年邹毕兆被授予大校军衔。

相比于他的贡献,这个军衔真的太低了,就算不能和曹祥仁在东北战场相比,至少他值得一个少将军衔的。

虽然介绍曹祥仁事迹的书籍叫《红军破译科长》,但是在红军时期长期担任破译科长的是邹毕兆。

正是因为邹毕兆在密码破译上的贡献不逊色于曹祥仁,所以有关领导才安排邹毕兆担任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副参谋长,挺进中原。

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,担任鄂西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邹毕兆在“中原突围”过程中部队被打散了,他一个人在大山里转了一个月,吃野果、喝泉水,把手枪藏在了山洞里,依靠一个黄姓老乡收留,养好了伤再重新找到了部队。

然而就是因为这一个多月的“脱队”经历,使得邹毕兆大校再也不能从事他心爱的电侦工作,在任用和晋升上长期“慢一拍”。

1955年,邹毕兆被授予大校军衔。

要知道,他1933年就获得了由周总理亲手颁发的“红星勋章”了。

“红星勋章”的获得者里,除了离开军队系统,牺牲的烈士外,只有邹毕兆是大校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正是因为党和军队都有着铁的纪律,所以才能在四年时间横扫国民党,把蒋介石赶到小岛上做岛主,如果解放军将帅都相关麟征那样,身为国民党“陆军副总司令”,就因为和杜聿明有私仇,专门跑去通知韩练成地下党身份暴露了,赶紧离开南京,那么解放军又如何能在四年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呢?